“以前连想也不敢想家乡会变得这么美,走在马路上放眼望去,仿佛置身公园,现在的东台真是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了,这里环境优美,空气都能闻出清新的味道。”在市民广场晨练的市民们自豪地说。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东台,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这是东台给我们上海游客的第一印象。”置身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东台旅游(上海)营销中心代表谢宛敏如是感慨。
静心体验人文、品味乡村、享受生态,别样化的绿地风情与繁华闹市紧紧相拥,多样性的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处,这是最美东台的生活图景。
绿色发展,守好生态底线
一座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投运。一个个“绿镜头”怡心悦目,各类公园遍布城乡,连片湿地流青溢翠,“城在林中,人在绿中”。
我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和胸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1号工程”来抓,顺势而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全球最大的滩涂光伏电站在东台,养鱼发电两不误——在濒海的梁南垦区,登高俯瞰,只见架在2600亩鱼塘水面上方的电站,由27万块蓝色多晶硅电池板绵延组成,海天一色,蔚为壮观。极目远眺,蜿蜒在海岸边的200多台、100多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组,如同童话中的“大风车”。
拥有如此独特的“风光渔”立体景观,得益于规划先行,划定生态红线。我市认真编制实施生态市创建规划,实行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调整优化了里下河平原、堤东水土保持、沿海滩涂、近海渔业等4个生态功能区。在新匡围的滩涂中,安排15万亩生态用地。建设绿色氧吧,建成总规模超10万亩的全国沿海平原地区最大的森林公园。成立总面积达57982公顷的滨海湿地保护小区,全市受保护的自然湿地总面积达11.7万公顷。同时,以生态理念指导各类园区开发,12个市级以上或特色园区全部通过规划环评审批。
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经济下行压力不是绝对的,就看你能否找到新的增长动力。绿色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增长速度,反而让东台短期受益、长期看好,生态环境换来投资环境,资源保护变成地方财源,空气质量增强城市实力。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发展理念的跨越更让我们自豪。
我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高轻新”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推绿色低碳经济蓬勃兴起。出台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18条”、“新8条”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招商选资绝不放低环保门槛,接受产业转移绝不接受污染转移。近年来,先后劝退和否决污染项目400多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干细胞生物科技城、光亚产业园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的重特大项目成功落户。
铁腕整治,拒绝污染排放
我市将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执法,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10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11件,主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100%,区域范围内无“十五小”、“新六小”企业。坚持把信访投诉作为发现环境隐患的第一信号,设立“12369”24小时环保热线和环保局长接访日,采取联合办案、圆桌对话等形式,确保环境信访、投诉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
突出重点企业监管,对废纸造纸、印染、涉重等45家重点企业开展精细化监管、地毯式隐患排查,采取突击抽查、交叉检查、夜间巡查等方式,准确掌握企业排污情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突出重点行业监管,对全市污染源按行业属性和污染程度,推行差别化现场管理模式。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重点污染源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一直保持在100%。大力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超总量排污和超浓度排污等违法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先后有35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80多家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
为让市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大力实施热电企业烟尘提标改造工程,抓好挥发性有机污染、锅炉粉尘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等工作,推进油气回收和机动车尾气检测,加速淘汰黄标车;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有效压降PM2.5,消除雾霾天气。
一加一减,天更蓝水更净
建设“美丽东台”,要做好“加法”,推进生态绿化建设,更要做好“减法”,减少城乡污染。围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机动车减排、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污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累计投入3亿元,新建改造城东、城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12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10个镇高标准建成一期规模1000—1250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步实施管网“十个必接管”,目前已投入近2亿元,新建污水管网超200公里,基本做到应接尽接,全部投入正常运转。同时,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河道、绿化管护、道路保洁“四位一体”,实现农村垃圾清理常态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初步健全。
人水和谐,城市因水而灵动。对照水体“活、畅、清”的要求,全面开展黑臭沟河综合整治,历时7年全面恢复内河生态功能。对18条河城市内河、48.2万平方米水面进行全天候保洁。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程,近年来,共疏浚市镇河道266条;疏浚村庄河道811条,全市主要河道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为让市民上放心安全水,累计投资7.2亿元,先后实施了镇级供水主管网、南苑水厂10万吨技改扩能及20万吨深度处理等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各项制度,实施泰东河、通榆河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取缔6家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企业,水源自动监测站增至31项监测指标,24小时不间断监测,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稳定在100%。
在市区重点推进通榆河风光带等一批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1%,森林覆盖率达24.21%,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05平方米。在农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创建康居示范乡村、生态镇、生态村活动为载体,开展以“三清一绿”、“六清六建”、“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75亿元,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省星级康居乡村416个、环境整洁村801个。梁垛镇临塔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最美乡村”称号,五烈镇甘港村荣获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
至目前,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省级以上生态村19个,生态村比例达93.2%,建成省级绿色学校23所、省级绿色社区5个、省级环境保护示范教育基地1个。
(责任编辑:东台房团网)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56096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