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终身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生活环境、农村路网等八个方面,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工程、一件件实事,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站在街头巷尾,走进田间地头,谈起生活中的新变化,似乎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好久。
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是什么呢?
拓宽增收渠道
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是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如何扎实推进,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苏北领先?我市出台扶持创业政策,筹集600万元作为扶持创业专项资金。不断完善创业服务措施,把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等“一条龙”服务。记者从市劳动部门了解到,今年1-7月份,全市共发放创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625余万元,为各类失业人员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季昌彬大学学的是软件工程专业,90后的他不喜欢大城市朝九晚五的工作,决心毕业以后回东台创业。去年10月份,他注册了一家公司,搞起了软件开发。从开始的单打独斗到现在公司已初具规模,季昌彬说这要感谢家乡的扶持创业政策。“创业之初手里没什么资金,都是自己一个人单干。后来申请创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当月申请当月就拿到了5万元,帮助我扩大了公司规模,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现如今,季昌彬的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在开发一款地域性线上消费的手机APP。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积极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用工双方专项补贴。博士、硕士、本科的名校优秀生来我市工作的,补助标准为每月2500、2000、1000元,紧缺专业的毕业生补助标准为每月500元。新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每吸纳一名名校优秀生和紧缺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政府分别给予企业一次性1000元和500元的就业补贴。
家住五烈镇的张茂林是一名硕士研究生,2012年从学校毕业。他发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多了许多大型企业,而且环境也非常优美。他便决定在家乡工作,通过上网投递简历,张茂林被德赛化纤有限公司录用。现在,张茂林每月除了领取工资,还可以得到2000元的补贴,年薪达到7万元。张茂林说:“现在外面的城市就业压力非常大,在外面工作工资也不一定会比现在高。尤其是在家乡的热土上工作,内心就有一种满足感。”
服务企业发展,事关东台未来;帮助群众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我市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空间。今年以来先后牵头举办了“新春招聘会”“三八架金桥”“双十企业”等大型用工洽谈会25场次,周五劳动集市招聘会20场次,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发挥才能、实现梦想的舞台,目前我市已累计服务企业引才用工1.6万人次。
目前就职于上海电气的何斌是通过今年“五一”服务企业用工招聘会找到这份工作的。何斌大学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去年夏天毕业后他就在南京一家企业找了一份机械技术员的工作。他说,像他这样刚毕业又没有工作经验的工资并不高,而且还要承受高额的房租和生活费用,所以他打算回家找一份工作。来到上海电气后,公司对他进行了充分的岗前培训,现在的薪资待遇都很不错,而且上升空间也非常大,这让何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开展机关干部牵手致富工程也是今年民生工程的重点。今年,我市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新一轮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工作,组织全市近5000名党员干部与去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4730户农户“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扎扎实实为低收入农户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加快增收脱贫步伐,确保今年全部脱贫。为确保帮扶措施靠实,我市对低收入农户户户建立扶贫档案和帮扶联系卡,做到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增收脱贫情况“三清楚”,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三明确”。市直部门单位和镇区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帮扶,同时组织村居带动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参与帮扶,确保低收入农户一户不漏。强调因户制宜,真帮实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年内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实现脱贫目标。
南沈灶镇天鹅村三组的王均才在市政协领导和南沈灶镇老干部的关心下,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王均才家是重组家庭,妻子带着儿子来到王均才家生活,仅靠务农为生,收入微薄。夫妻俩靠种田攒下一点钱为儿子娶了媳妇,婚后不久便生下孙子。但贫困的家境没能留住儿媳,儿媳走后,儿子也离家出走,至今音信全无,孙子由王均才夫妇抚养。王均才的妻子常年患病,农活家务活基本上都不能做,家庭的重担便落在王均才一人身上,仅靠务农根本没办法脱贫致富。镇里得知王均才的情况后,主动安排老干部对接帮扶,现在王均才不仅在家中养了羊,还搞起了大棚种植,这一切离不开帮扶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关心慰问。王均才说,是市政协领导和镇里的老干部给了他一家生活的希望。
改善城乡环境
家住许河镇卫生院的崔小瑟讲述了喝上长江水的体会:“淘米、烧水、煮饭……以前,这些简单的事会因为毫无预兆的断水而中断,而实现联网供水后,自来水基本上是24小时持续供应的”。并且,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对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益处多少有些了解,以前吃的水是地下水,苦咸味重,矿物质含量高,加上管道陈旧和消毒不到位,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市农村居民长期饮用深井供应的简易自来水,其水质、水压、水量得不到保证。近年来,我市在强势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民生实施工程,增进民生福祉,致力于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克服施工量大、区域范围广、供水体制机制等困难矛盾,投资逾10亿元,坚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区域供水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强势组织推进。按照“厂管分离、制售分开”的原则,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新模式:市自来水公司发挥现有优势,负责制水和向市区区域供水公司售水,市区域供水公司向镇(区)公司供水,镇(区)公司负责向各自的用户供水,保证了农村居民的正常供水。
去年12月29日,弶港镇蹲门村76岁的何德香老人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老人像小孩一样开心地笑了。这天,蹲门村成功并网供水,全村425户村民饮上了甘甜的长江水。至此,经过5年努力,全市供水骨干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共铺设各类供水管道8584公里,其中市到镇区供水主管道309公里,镇到各农户供水支管道8275公里,建设增压站3座,建设备用水源库1座,建成南苑水厂二期工程,新增日供水10万吨能力。全市300多个村喝上“同网、同质、同源”的自来水,真正实现了“百万人民同饮长江水”的目标,率先在盐城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在今年的省级绩效考评中名列盐城市第一。同时我市还加强备用水源库建设,启动实施仙湖备用水源扩容工程。
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城乡综合环境,提升城乡功能配套能力。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完善提升“三年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新建农村公路1100公里,其中今年完成300公里,进一步提高农村道路通达能力。深入推进农村水利、绿化、环境“三位一体”建设,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居盐城第一;完成成片造林2.15万亩,超额完成盐城市下达的任务;完成1117个村庄及交通干道沿线环境整治任务。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先后投入近5亿元,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两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配套管网340公里,其“五统一”和“十个必接管”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加强公共服务
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虚拟养老院”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今年内有望正式运行,为全市老年人带来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虚拟养老院”是市政府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全称是东台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服务热线是69612349。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事关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根据国家、省提出的养老体系9073建设标准(90%居家养老,7%由社区服务提供,3%由机构养老提供),我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居家养老建设工作的发展思路,以“通讯平台为联络、老人需求为目标、社会服务为基础”的工作方法,正式启动了“虚拟养老院”建设工作。目前,“虚拟养老院”将先期覆盖台城23个社区,主要服务对象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和有偿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可通过台城各社区提出申请,经评估和批准程序,享受服务。我市将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内广泛吸纳服务人员,目前已基本确定了助餐、助洁、助急、助医、助浴等五类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
目前,“虚拟养老院”办公场所已经确定,系统软件正在试运行。下一阶段将逐步健全服务老人数据库,制定服务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并组织民政系统工作人员进社区宣传,力争在10月底前投入试运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虚拟养老院”还将从台城逐步向农村覆盖,从有偿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过渡,届时,全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更便利、更舒心。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强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村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85%,床位达1658张。
今年以来,我市还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卫生室提升建设“三年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新建村卫生室106个、改扩建村卫生室140个,其中今年新建27个、改扩建46个。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全省县级首家、沿海地区唯一的综合性技术学院目前正在招生,先期设立5个专业、招生1000人。围绕让群众生活更舒适、更便利的要求,加快实施了一批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商务休闲等功能性项目,着力打造10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同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校舍安全、全民健身等工程,群众生活基本服务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完善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市按照“保基本、补短板、托底线”的原则,推动民生保障普惠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五险合一”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财政补贴“一体化”。
自2011年起,我市深化城乡居保“四个不出村”经办管理服务模式,“四个不出村”即村民的参保登记、保费缴纳、养老金领取和权益查询不用出村。其中参保登记和权益查询可至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保费缴纳和养老金领取可至村便民服务点,目前全市已建立550个便民宝商户。
7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沈灶镇晨光村七组的陈远官便民商店,村民胡鸣正在这里利用“便民宝”帮助老伴领取养老金。今年71岁的胡爹说:“过去领取养老金都必须到镇上的农商行,我从家里骑自行车到镇上至少要花上半个小时。现在年纪渐渐大了,自行车也骑不动了,不愿意出门。自从有了‘便民宝’之后方便多了,足不出村就可以领到养老金了。”便民宝商户不仅仅给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了便利,一些残疾人、聋哑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便民商店老板陈远官告诉记者,“便民宝”可用于社保、农保、农资补贴、粮食直补、受灾补贴等,“便民宝”入村之后,老百姓真正可以享受到便利。“像来我这边的残疾人、聋哑人非常多,要是让他们每次都往镇上赶,那还真是不方便。”
全面落实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建立起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和社会救助对象信息管理系统;新制定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推行大病保险,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去年我市继续实施重大疾病保障工程,全力推进提高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启动实施省市定点医院费用事后录入工作。新增12类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居民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救治工作,积极推进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友病A、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I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唇腭裂等重大疾病救治。今年,重大疾病保障工程还将进一步深化,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让更多重大疾病患者重获新生。
让居者有其屋,是我市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努力目标。今年,我市继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市区保障房安居工程共有商业新村、东关安置区、通新二期等3个在建项目。目前,商业新村安居工程经过一年半的施工,5幢住宅楼已全部封顶,并已进入墙体填充和内外墙粉刷施工阶段。东关安置区和通新二期两项工程,主体建筑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施工单位正在抓紧进行配套工程扫尾。据了解,除商业新村安居工程于2015年6月份交付使用外,通新二期和东关安置区两项工程计划于今年内全部竣工交付使用。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市已建成保障房小区18个,回迁安置5765户,分配廉租房850套,发放租金补贴556户。编制通过了《2013~2017年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2.28万户,366.8万平方米,切实帮助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
每当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在这座幸福和谐的城市,公园里、广场上大人们散步、跳舞,孩子们嬉戏、玩耍……祥和、温馨的情景,令人陶醉!
(责任编辑:东台房团网)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5609631@qq.com